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About a Designer (3) 艰难危险,但也精彩

About a Designer (3) 艰难危险,但也精彩

​跳楼式的降温与阴冷过后,阳光重新填满四下的空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你几乎都能听见光与空气温柔共舞时发出的声音。

上一篇聊到我受了刺激之后决定不再从事手机销售工作,并开始了以网页设计师为目标的摧枯拉朽式的自学历程。今天的话题像是更丰富了些,除了学习方面的故事以外,还包括:

  • 来自《DOOM 启世录》的启示
  • 第一个实战项目
  • 要学习,也要活下去
  • 坚硬的现实与珍贵的激励

艰难危险,但也精彩

以一本“Down & Dirty Tricks”起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模仿之后,虽然对于“网页设计”这件事整体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但至少在 Photoshop 的常规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看到其他期刊当中的设计案例也能大致揣摩出实现方法,无需完全依赖教程。感到自己在进步,这让我很开心。

接下来的任务,一方面要继续保持 Photoshop 的手头热度,巩固和深入;一方面要扩大学习范围,毕竟“网页设计”有那么多“剑客”呢。

新目标是 Flash。我猜 Flash 很重要。因为那时几乎每个网站、每个页面的顶部和侧边栏都会被塞进一打炫目的动画 banner;而一些艺术、创意相关领域的网站甚至完全是基于 Flash 实现的,动辄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页面加载时间非常霸气。当然,这些也正是不久之后兴起的 Web 标准化开发运动所重点批判的负面典型之一;但在当时,Flash 仍是网页设计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我选择的上手教程是来自 Lynda.com 的教学视频。为什么这次选择这么重的形式?原因挺简单的:Flash 是动的,我需要看它是怎样一步步动起来的;静态文档教程或案例文件都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说起 Lynda.com,算得上是宗师级的教程视频平台,在那些年也推出了大量网页设计相关的内容。她家的内容节奏很好,循序渐进,老师们的英语表达简单易懂,没有字幕也完全不成问题。近些年在市面上蛮少再出现这个名字了,更多的是一家家开放式在线培训平台;这些平台里的内容确实多样,价格也更亲民,我个人在 Udemy 上买过不少,但总体感觉,在质量上相比于 Lynda.com 这样的老牌平台来说还是略显欠佳。或许也只是自己在入门年代先入为主的印象罢了。

Lynda.com

其他一系列“必备能力”的上手过程大都保持着类似的节奏;我希望同时在多个方向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碎片化的初学期,尽早进入实战化的练习阶段。不过期间也犯过一些错误,譬如曾经花费不少时间去学习 Adobe GoLive - 或许如今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同样作为 WYSIWYG(所见即所得)网页设计制作工具,GoLive 在功能上与 Dreamweaver 有很多重叠,当时已经逐渐退出主流舞台;在选择学习对象时没有做好充分的了解工作,容易被盲目的主观认知所驱动,这也算是门外汉常会犯的错误之一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DOOM 启世录》的启示

那段日子忙里偷闲读了这部传记,连续两遍难以自拔。书中讲述了 John Carmack 和 John Romero 各自的自学与成长历程,以及如何成立 id Software 并改变世界的故事。你或许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对于“德军总部”、“DOOM”、“Quake”这一连串如雷贯耳的游戏大作或多或少会有所耳闻,且不论关于 Carmack 大神本神近些年担任 Oculus 的 CTO 并继续探索 VR 世界的各种新闻。

id Software。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八零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里被“DOOM”和“Quake”浪费掉的个人时间着实不少,即使在后来的全民 CS 时代,我也仍然会一个人在网吧里和一票 bots 在 Quake III 里对战。有机会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这些游戏背后的创业故事,看到两个约翰如何找到人生方向并全情投入其中,看到他们的特立独行与自信自负,看到他们偷电脑、入狱、相逢恨晚、借用公司的设备在周末创业、集体辞职成立 id Software 工作室、相继推出前无古人的游戏产品、一次次推动人类计算技术的发展...这些关于学习和创业的故事不仅让我热血澎湃,为我当时的自学状态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和共鸣,同时也真的像“启世录”一样启发我对自己在当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 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保更专注、高效、有效的学习,而不只是每晚的几个小时。
  • 我需要通过实际项目,对自己在之前几个月里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实践。
  • 我需要在完成转行之前确保一定程度的收入。

参考着约翰们的故事,我碰巧想到了一个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点需求的方法:

正式辞掉“卖手机的”这份工作,同时说服公司由我作为外包重新设计制作一个官网,并付我报酬。

第一个实战项目

拿定主意之后立即辞职,并和老板谈妥了新官网相关事宜,报酬是一千块钱。不再是一个“卖手机的”了,心里很开心,但也无法踏实:毕竟还没有完整实现“转行”这个目标;相比于任性爽快的自学,真正的问题恐怕还在后面。

不过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制作一个新官网。自学了几个月,我还不具备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完整网站的能力,对于今后几年才逐渐学到的设计流程与相关方法论则更是听都没听说过。跑去书店买来一本引进版的 Photoshop 网页设计书,全彩印;记得很清楚,64 块钱,放到现在也不算便宜;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页面设计案例,而且针对每个案例提供了关键的设计技术指导。我选择了一部分在风格上可能适于数码产品展示的,编上号,跑去前东家,捧着书给老板逐一评估,最终确定两到三个,圈出其中最值得采用的模块,留作下一步整合。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笑了。各位朋友们,如今的你我都是行家里手,而我们在面对一个个“老板需求”时最常所采用的“以竞品分析为主要驱动力”的“设计方法”,和我在十四年前作为一个野路子门外汉的做法,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接下来正式上手页面设计,或是说,临摹;包括首页、商品分类与列表相关页面、商详页、公告列表与详情页等等,实际上并不算多,毕竟只是承载静态内容的展示型官网。期间有两点最重要的心得:

  • 在实际的网页设计项目面前,之前几个月里所有碎片化案例学习的意义,仅在于帮助我掌握了工具本身的基本使用方法。所谓“创意风格”,“视觉特效”,在“网页设计”这种动物面前似乎不像我所设想的那样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找不到存在的位置感。譬如对于文本内容,完全不需要进行各种夸张的样式处理,但文字自身的大小、深浅、摆放位置及段落距离等等却会对页面整体的“感觉”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和背后的原理具体是什么,只觉得这里或许很有门道。
  • 开始体会到“设计模式”或“组件”的概念,感知到有这样一些具有复用性的东西;它们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不同的页面里,有些类似于过去在编程课里学过的“对象”和“实例”。我试着用 Photoshop 那时刚推出的“智能对象”功能做了些“母版”出来,发现有助于效率提升。

在页面实现方面,则又拿出了毕业设计时魔改进销存系统的能耐 - 从一本 Dreamweaver 教程中搬出一套与设计方案最为接近的电商类网站前端代码,剥离所有的动态语言,仅留下 HTML 框架,然后把切图一片片塞进去,填充静态文本内容,同时调整样式。

当时对于 CSS、语义化、内容样式分离等“标准化 Web 开发方式”完全没有概念。手边的案例代码仍是基于布局,所有的样式及脚本全部写死在框架与元素当中,我自然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应当。调整工作最为磨人,一方面要现学现卖地运用着各种蹩脚的技巧来调整布局,时常需要重新切素材以适应布局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在静态内容和样式代码上也产生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修改成本极高。

这样的示例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了。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毕竟那是在真正制作一个网站;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心无旁骛的对着着一堆乱七八糟的 HTML 代码捣鼓来捣鼓去,手边是充足的可乐、速溶咖啡与香烟,耳边是来自 Alice In Chains 等泥泞之音的持续轰炸 - 那些 Grunge 音乐极端黑暗避世,同时又极酷 - 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自己仿佛正在破烂的车库里做着创业 - 卡马克他们当年写 DOOM 时大体就是这样嘛对不对。

Alice In Chains。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所有这些无与伦比的快感,在整整十四年后的如今,在这个与“粗粝”绝缘的精致年代,在自己早已习惯于藏身在一间间咖啡店或图书馆里做事的境况下,是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但明明写到此处心里仍有一团炽热的像是叫做“渴望”的东西在烧着,是怎么回事。

要学习,也要活下去

辞职后,每天除了花费几个小时去捣鼓网站以外,仍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来保持学习节奏,这就是裸辞的好处。

我不大睡懒觉,每天上午通常用于深入学习 Flash,结合 ActionScript 做些比较复杂的动画案例;Illustrator 也是在那期间逐渐从生手开始入门;下午往往会先背着个相机四处晃荡,随便拍些照片回来作为 Photoshop 手头练习的素材;接下来则是几个小时的“网页设计师工作时间”,如前所述。

典型的手头练习。

通常工作到到晚间九点左右,然后出门去接女友收工。与我的状况类似,她在那段日子刚刚辞掉安安稳稳的语文教师工作,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衣店。

“这是更想做的事。” 她的理由大致如此。我显然不会反对 - 同样是能折腾的人,心中有不一样的光亮,不安及不满于现状,一定要去尝试在自己向往的道路上硬着头皮莽撞前行一番才肯罢休。我通常会带着一杯珍珠奶茶等她打烊;深冬晚间,奶茶易冷,揣在怀里,既保温,又能让自己在路边等待的时间里不至于冻到胃疼。

日子如此一天天过下去。毕竟经历过将近一年收入还不错的工作状态,生活方式早已不如大学时那样节俭。裸辞时剩下的几千块钱扛不住许久;两千多的相机买回来了,大量的香烟咖啡可乐等消耗品从未间断,中山公园旁边的两室户房租再隔三差五地交一交,积蓄很快就见了底。当我发现所剩的钱仅够买一袋馒头作为接下来一整周的食物时,我猜可能需要向现实稍稍低头,去干些老本行才行 - 我不再是“卖手机的”了,但这不妨碍我做相关的副业,至少要活到成为网页设计师的那一天对不对。

于是问女友借了一千块钱,连同网站项目挣得的一千块钱报酬,共两千作为本金,去联系之前认识的一票数码产品代理商,进货挂淘宝。正如在“第一代触屏智能手机”里提到过的,当时的数码配件利润率极高,况且我的本金连一台手机都进不到,于是拿了一批在当时还不多见的智能手机蓝牙游戏手柄、PSP 航空铝保护壳一类。2005 年的淘宝尚未做大,同类卖家少之又少,且多数是我从前的下家;我可以从最上游进货,价格优势很大,因此货跑得很快,现金流立刻动了起来。

因为每周会有那么一两天陪女友到服装市场进货,我就顺便拿些很酷的货车帽一并挂在淘宝店卖。同样,那时竞争并不激烈,只要价格不离谱,很快就会脱手,利润率在 200% 以上;一些款式非常棒的舍不得卖掉,就留给自己,直到现在还藏在衣柜里面。

坚硬的现实与珍贵的激励

网站好歹做了一个出来,各种习作也积累了不少,自认为不能算一穷二白了。加之生活资本在短期内还算周转得起来,节奏不坏,于是着手找工作,目标是成为一名真正的网页设计师,完成转行。

那是 2016 年初。当我实际去看网页设计师的招聘信息时,才发现自己还差的太多太多,吓得我脑子嗡嗡直响。

专业背景无效,实际经验约等于没有。大中型公司的机会完全没得看,不用说两三年起步的经验要求,有些甚至连职能要求里面的信息我都看不懂。于是聚焦在小型创业公司;多少有些起色,至少可以获得一些面试机会。

背包里不再是卖手机时用来发放的传单,而是一打求职简历。我去过那些寄居在群租房里的只有两三个程序员的“互联网公司”;去过号称曾志伟投资的娱乐公司,与一位满头银发的用着 Mac 的老阿姨“交流设计”;去面试过朋友介绍的广告公司,在那么漂亮的巨鹿路上,光鲜精致的人们又让我想起了“决定不要再卖手机”的那个下午。

无一例外,全部被拒。

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做“眼前一片漆黑”。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才懂得什么是差距。随着接下来一次次面试不出意外地全部碰壁,之前几个月里所有支持自己自学的热情几乎彻底熄灭。继续找工作?该怎样找?回去继续学习?该如何学?没有学科专业与背景经验的死结怎么破?还要学多少东西才能达到最基本的招聘要求?全然不知。

一时间,所有的努力,连同转行这件事本身是否正确和有意义,我都不那么确定了。我甚至在考虑要不要重新回去做一个“卖手机的”,就那么正正常常地上班工作,安安稳稳地挣钱度日,就像所有人那样,又有什么不好。

一次陪着女友去进货,我们狼狈地拎着大包小包,坐在服装市场门口的小店里吃老鸭粉丝汤。人在疲惫时,能量大概不足以支撑意志力。我一边吃一边忍不住难过起来,和她说起我所有的沮丧和困惑。我猜那时我真的已经开始进入彻底的自我批判状态,真的几乎要决定放弃转行而安稳地走些常规道路才好。

眼前这个为了能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衣店而辞掉教师工作的姑娘,对我说了一句令我此生都不会忘记的话:

“老鹰从来都是自己在天上飞的,可能艰难危险,但也精彩,只有小鸡才在地上扎堆呢。”

写到这里,又已泪目。这句话不仅在当时给到我弥足珍贵的激励,让我打起了精神,决定一条路走下去决不回头,同时也在之后所有这些年里给了我巨大的影响,使我在遇到任何“扎堆”或“苟且”的境况时,都会条件反射一般地警惕起来,虽然有时可能会警惕过头。

在那整整十年之后,我们走完了恋爱与婚姻的旅途,成为彼此的前任。但 2006 年初她在我最为沮丧和无力的时候对我说的那句话,让我无论到任何时候,只要一想起,便会如此时此刻这般心存感激。